
肛门是人体掌控排便、排气的“精密器官”,一旦因疾病切除,装造口袋生活将成为常态——这是60岁的湖南患者王大叔,确诊超低位直肠癌时最恐惧的未来。
\n
近日,重庆松山医院普外科张超教授团队通过腹腔镜辅助经括约肌间直肠癌根治术(ISR),在肿瘤下缘距肛门仅2厘米的“极限距离”下,为他完成“保命又保肛”的救治,让他免于终生带造口的困境。
\n
“大便带血”,是王大叔发现异常的最初信号。今年,家住湖南的他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超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离齿状线(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仅2厘米,属于保肛难度极高的类型。
\n当地医生告诉他,由于肿瘤距离肛门太近,如需彻底切除肿瘤,也需要切除肛门。同时,在腹壁上做永久性造口。从此,大便从造口处排出。
\n“我对肿瘤不害怕,就是怕做那种永久性造口。”王大叔完全不敢想象,余生应该如何带着造口生活。
\n女儿辗转打听,得知重庆松山医院普外科张超教授擅长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王大叔毫不犹豫地从湖南赶到重庆。
\n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高度已不再是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的绝对标准。”张超教授介绍,超低位直肠癌能否行保肛手术,仍然是一个复杂、严谨的临床决策过程。
\n接诊后,张超教授团队立即结合全面的检查报告,对王大叔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由于发现较早,肿瘤不大且未浸润肛门外括约肌,患者身体基本情况较好,肛门功能良好。
\n
张超教授团队认为可尽快为其开展腹腔镜辅助经括约肌间直肠癌根治术(ISR)。这一消息对于王大叔一家来说,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n盆腔狭小的空间里结构复杂,有大量的神经、血管、肌肉和筋膜,手术对术者技术要求非常高。
\n
张超教授(左一)、徐建华教授(左二)。图源 重庆松山医院
\n张超教授、徐建华教授团队借助腹腔镜,通过腹部几个不到1厘米的小孔和肛门这个天然通道,充分游离肿瘤,保证了肿瘤的完整切除,且最大限度保护自主神经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手术历时4个小时顺利完成。
\n“手术一点都没耽搁,张超教授星期天加班为我做的手术。”回忆整个救治过程,王大叔仍然为张超教授团队专业决策、人文关怀所感动。
\n现代医学的保肛绝非形式上的肛门留存,而是在满足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对肛门正常功能的保留。
\n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3个月,王大叔将在普外科医护团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肛门功能的恢复锻炼。而后,在肛门及肠道功能恢复良好的情况下,开展临时造口还纳手术,实现“保命”又“保肛”。
\n看过不少切掉肛门、带造口袋生存的患者,以及他们生活所要面对的种种不便、心理承受的巨大负担。张超教授团队毫厘必争,用医者匠心不断挑战保肛极限,尽最大可能保存患者的生命质量。(资讯)
\n原标题:2厘米,这么近,那么远。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门保卫战”
股票配资网站行情,配资网炒股,配资平台买卖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