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田文镜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在雍正时期备受重用,成为雍正推行改革的得力干将,比李卫更得雍正的信任,结局也比年羹尧好太多。可谁能想到,乾隆一上位,田文镜的待遇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迅速失势,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今天咱就一起来唠唠。田文镜在雍正朝的高光时刻田文镜,监生出身,一开始在官场混得只能算普普通通。直到康熙末年,他才当上内阁侍读学士。真正让他大放异彩的,还得是雍正登基之后。雍正元年,山西闹灾荒,当地巡抚德音却跟雍正说没啥事儿,可别赈灾。田文镜去祭告华山回来,如实向雍正汇报了山西受灾的情况。就这一件事儿,让雍正对他刮目相看,觉得这是个实在人,不藏着掖着,立马派他去山西署理布政使,负责赈灾。田文镜也不含糊,到了山西,把长期积累下的公务都给厘清了,还把政务上的弊病剔除了不少,山西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后来田文镜又到河南任职,在河南巡抚任上,他那可真是大刀阔斧地干。为了推行“摊丁入亩”,他强制士绅一体纳粮当差,这可动了士绅们的大蛋糕。以前士绅们可是特权阶层,哪受过这委屈,自然是恨得牙痒痒,可田文镜不管这些,就是坚决执行。而且他对下属要求也极其严格,对那些亏空赋税、办事不力的官员,毫不留情地弹劾,河南官场的风气为之一振。在治理黄河水患的时候,他也想出了不少办法,像征集附近村庄劳力抢修河堤,按照劳力数量发放粮食,既解决了河堤问题,又能让百姓有点收入。在清查河南、山东的积欠钱粮上,他也做得相当出色,采用“审追之法”,把那些亏空的官员管得服服帖帖,让他们限期补齐亏空,不然就治罪、没收田产。在他的努力下,河南、山东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田文镜的这些政绩,雍正全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多次对他进行嘉奖,称他是“模范疆吏”,还特许他使用只有满蒙贵族才能穿戴的孔雀翎,这可是极高的荣誉。在年羹尧案发后,雍正更是在田文镜请安折上批道:“朕实不忍言,年羹尧负恩至此,岂如卿之始终如一?”把田文镜当成了理想臣子的典范,田文镜在雍正朝那可是风光无限。乾隆上台后田文镜的境遇急转直下乾隆元年,这是田文镜命运的转折点。乾隆刚登基三个月,就在朝会上公开批评:“田文镜在豫多年,苛刻搜求,民受其累。”这和雍正对田文镜“爱民如子”的评价,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乾隆还下旨说“田文镜不宜入祀贤良祠”,直接把田文镜的历史地位给否定了。后来更是以“侵占泰陵御路”为由,把田文镜的墓给夷平了,只剩下一个文碑,还将他的牌位移除了河南贤良祠。曾经备受雍正宠爱的田文镜,在乾隆朝成了被嫌弃的对象。乾隆不待见田文镜的原因治国理念的差异雍正推行的是“严猛政治”,目的是整顿吏治、充盈国库,所以对田文镜这种雷厉风行、手段强硬的官员非常欣赏。田文镜在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改革时,手段严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确实让不少人受苦。比如在推行“摊丁入亩”时,强制士绅一体纳粮,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小民卖儿鬻女以完赋税”的惨状,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乾隆主张“宽严相济”,更标榜“政尚宽大”“与民休息”。在他看来,田文镜的做法就是“以苛为能”,和自己的理念背道而驰。乾隆想改变雍正朝留下的一些严苛印象,自然就拿田文镜当典型,放大他的负面影响,废除了他推行的一些政策,像“契纸契根”政策,乾隆就觉得繁琐又扰民,很快给废除了。田文镜出身及对士绅的态度得罪了科举集团田文镜是监生出身,不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他在河南任上,对士绅阶层那可是毫不手软,不仅强制他们一体纳粮当差,还杖责抗税举人。这可把士绅阶层给得罪惨了,要知道士绅大多是通过科举上来的,背后是庞大的科举集团。乾隆上台后,为了争取科举集团的支持,对田文镜这种打压士绅的行为自然是不认可的。他不仅起用曾被雍正打压的李绂,还默许河南巡抚雅尔图奏请将田文镜移出贤良祠,虽然当时没批准,但乾隆还公开表态“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暗示田文镜地位低下。这其实就是乾隆对雍正“重能轻出身”用人路线的一种修正,通过牺牲田文镜,来换取士绅阶层的支持。田文镜的汉军旗身份乾隆为了强化满族统治,开始调整雍正时期的用人政策。在乾隆初年,汉军旗官员的任职比例下降了近四成。田文镜作为汉军旗的代表人物,自然就成了政策调整的牺牲品。他被乾隆当成是对前朝政策否定的一个突破口,既实现了对前朝政策的调整,又避免了直接批评雍正的尴尬。田文镜墓被夷平这件事,表面看是工程纠纷,实则是乾隆对雍正朝汉臣的一种清算,是一种象征性的打压。田文镜在雍正朝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对改革的坚决执行,成为一代宠臣;但在乾隆朝,由于治国理念、出身背景以及政治局势等多方面原因,遭到乾隆的嫌弃。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封建王朝,臣子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帝王的态度和政治需要,实在是让人唏嘘 。
股票配资网站行情,配资网炒股,配资平台买卖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